清晨五点的比哈尔邦迦耶镇火车站👊🏿🌇,一阵狂风吹过🪢,瞬间转入了鬼城模式,尘土夹裹垃圾☎️,混合着各种难闻的气味,从四面八方扬起👩🏽🎓。地面上到处躺着人,微光中闪着一双双白白的眼睛🧑🏻🏫。因为间歇性的停电,穿过车站主楼内的通道并不是顺畅的事。来到站台后,看到更多的人和白白的眼睛🙅🏿♀️,与站内一样也有很多人躺在地上睡觉,更多的则是穿行的人,急匆匆地登上从黑暗中缓缓冒出来的火车……
这是进入印度之后的第三天,来到著名的佛教圣地菩提迦耶。虽然知道这里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,但所见仍然超出想象,道路的坑洼、街道的肮脏、建筑的破旧👰🏽、设施的落后、赤贫人群的众多,时时令人震惊。

比哈尔邦迦耶火车站的候车人群

加尔各答火车站的候车人群
当然这里不能代表印度全部,国际媒体上关于印度经济起飞和富裕繁荣的报道充斥版面🙌🏼🧑🦽,孟买在世界最富城市排行榜上名列第12,繁荣指标甚至超过巴黎和法兰克福。但是任何一个亲历西孟加拉邦北上旅程的游客,都难以将这里与现代化的成功联系起来👩🏻🦳。
如果仅看基础设施🫷🏼,以印度铁路系统的当前现状为起点,再以中国目前高铁的发展水平为目标,尽管差距巨大,但比照中国的经验,短时间内完成跨越式的升级换代🛀🏻,也不是完全不可能◾️。比如说,五年之后再来,现代化的新车站💂♀️、新列车,完全旧貌换新颜,也不是根本不可想象之事🐟,因为中国就到处上演这样的故事。
可是如果再看其他方面,了解到更多的情况🌛,这种期望又会随时烟消云散🙋♀️🤣。最核心的问题是: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速度🧑🏽🎄,如何赶上并超过消化赤贫阶级的速度?
此次印度之行的第一站是加尔各答🫵🏽,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最早的殖民地,也是印度200多年西方化历程的起点🥖。但是没人会指望在这里见到一个南亚的上海或广州🧓🏼。在市区内穿行了大半天之后,即形成了一个卡通画面🗓↔️:一个体积庞大的赤贫阶级群体,压在这座城市陈旧不堪的基础设施之上💅🏽,令其摇摇欲坠。
上个世纪80年代,当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时,其实也道破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铁律⚖️:在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,城市化就是必然趋势👂,无论怎样都要发生👈🏿⏳,那么,城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,就必须要赶上人口膨胀的速度,否则将是灾难。
而很多印度城市给人的视觉冲击就是👲🏻:来不及了,人口的洪水漫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堤坝,灾难已成现实🤦🏻♀️。
位于加尔各答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纪念馆,一直忠实记录着这座著名城市的历史。沿着穿城而过的胡格利河,一座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岸边新城当年曾拔地而起👧🏿。馆里陈列的众多画作,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那时的景象,在中国人的眼里🦏,像极了20世纪初中国的上海外滩🚞。
然而今天的加尔各答,却见不到上海的新外滩和陆家嘴👩🏼🔧🚣🏻,大部分城区的面貌,仍是肮脏➔、破旧、贫穷🚡、落后。对比来看🚣🏼♀️,上海用了一百年的时间,完成了整个城市的大建设和大转型🈲,今天甚至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水平🍀。而加尔各答🐲,显然没有从当时的起点开始一直迈步前进,在赶走了殖民者之后,它在很大程度上退回到了原来的印度社会🖐🏽🏗,一个固守其杂乱传统的林立社会🪱,一个难以形成共同历史意识的分裂社会。
从比哈尔邦继续向北进入北方邦,贫困落后景象有增无减❗️,在农村地区,仅凭目测即可看出人均占有资源处在一个多么低的水平上📿。在某个小村子里转了一圈,好像进入了某个考古现场🙂↕️,几乎看不到现代商品经济的痕迹😒,政府出钱修建的压水机成为全村唯一显著的工业设施。


以恒河崇拜著称的瓦拉纳西🕖,虽然是北方邦的主要城市之一🛀🏻,但整个感觉这里连基本的社会秩序都处在崩溃状态😣。街道上各种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和行人和行牛和行狗,各自以厘米级的间距交错穿行,喇叭声喧叫声震耳欲聋👩⚖️。除了恒河之外🧑🦼➡️,乞丐😁、垃圾、道路泥坑和建筑废墟构成了该城的主要景观。


在中国,政府的目标叫做“消灭贫困人口”🦹🏽♀️,作为一个阶级的赤贫人群😖,处在被清除被消化的状态。虽然在很多边远地区还能看到🪇💇🏻,但已经不是国民的主体部分,总的来说💭👨🏼⚕️,是一个“濒死”之物。
而在印度看到的这个巨大的、“活着”🤵🏿♂️🤛🏽、自在的赤贫阶级,与即将在几年之内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今日中国,构成了一个鲜明反差。
至于印度庞大的赤贫阶级为什么能够长期安然存在🙎🏻,甚至安于现状🗑,则是印度的另一个“不可思议”之处。下一篇“印度印象之二”将尝试做一解释。